何家棟

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何家棟
性別
出生 中華民國河南信陽
國籍 中華人民共和國
籍貫河南信陽
民族漢族
語言普通話
母校華北聯合大學行政學院
職業作家
學歷

何家棟(1923年9月—2006年10月16日),河南信陽人,中國作家。

生平[編輯]

1938年7月,何家棟報考了中國第一戰區鐵道警備隊幹部訓練班,後任見習參謀。1939年,何家棟轉到天水行營交通工作隊,後晉升為上尉中隊政訓員,該隊伍主要從事破壞日軍運輸線的工作。1940年,何家棟離開該部隊,前往八路軍洛陽辦事處。1941年,何家棟前往晉冀魯豫根據地,途中任八路軍南嶺支隊小隊長,到達根據地後任129師太岳軍區文工團員。1945年,何家棟加入中國共產黨。1947年,在華北聯合大學行政學院學習一年。1948年,在華北新華書店、《新大眾報》擔任編輯。1949年,創辦工人出版社,歷任工人日報工廠廠長、編輯、記者,工人出版社辦公室主任、編輯室主任。

1957年,因負責編輯出版劉賓雁的《本報內部消息》一書,何家棟被定為右派。1959年,擔任李建彤小說《劉志丹》的責任編輯,毛澤東認為該書「利用小說進行反黨,這是一大發明」,何家棟因而被定為「習仲勛反黨集團」,被開除黨籍。1965年,何家棟被下放到山東成武縣文化大革命期間,何家棟被揪回北京批鬥,他的母親及兩個兒子非正常死亡。

1979年,何家棟的「右派」身份得以「改正」,小說《劉志丹》被平反,他隨後擔任工人出版社常務副社長兼副總編輯。1983年,創辦《人生》月刊,何家棟任主編。1984年,創辦《開拓》文學雜誌,何家棟任主編。《開拓》創刊號發表了劉賓雁的報告文學《第二種忠誠》,何家棟因而被查處。1985年,何家棟辭職退休。同年,陳子明創辦了中國行政函授大學,何家棟受邀擔任校長。1987年,任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顧問。1988年3月,該研究所接辦《經濟學周報》,何家棟任總編輯。1989年6月11日,該周報停辦。

1989年六四事件期間,何家棟主動聲援、幫助學生。[1]

2004年5月,與陳子明共同創辦了改造與建設網站,擔任網站的法人代表。2005年8月,該網站被當局關閉。[2]

2006年10月16日,因病在北京的一家醫院中去世。何家棟的文集因為當局的阻撓,而未能如願印出[3]

著作[編輯]

何家棟的代表作包括:

  • 整理《把一切獻給黨》,1954年;
  • 《趙一曼》、《我的一家》,1957年
  • 《方志敏戰鬥的一生》,1958年
  • 《胸中自有雄兵百萬——記毛主席在陝北戰爭中》等
  • 李慎之合著《中國的道路》,南方日報出版社,2000年
  • 喻希來王思睿合著,《21世紀的世界與中國》,北京當代漢語研究所,2001年
  • 與王思睿合著,《今日中國政治思潮評析》,北京當代漢語研究所,2001年

資料來源[編輯]

  1. ^ 陈子明忆高瑜:六四风云人物的三面人生|多维新闻|中国. 多維新聞. 2015-04-16 [2021-11-01]. (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-11-04) (中文(簡體)). 
  2. ^ 高华:毛泽东发动文革的运思考量|多维新闻|中国. 多維新聞. 2015-11-28 [2021-11-01]. (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-11-04) (中文(簡體)). 
  3. ^ 中国自由派学者何家栋病逝. Radio Free Asia. [2021-11-01]. (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-11-02) (英語). 

外部連結[編輯]